来点刺激的民间活动,再也不觉得春节平淡了
之前根本不知道咱们传统的新春佳节文化中,竟然还有如此“后现代行为艺术”的内容。
文 | 舍文
这些年常听到朋友们感慨:“春节好无聊啊……”
大家过上了城市生活,物质需求也已经得到大大的满足,春节变得不好玩了,这的确是个问题。
幸好,民间还保留了一些十分刺激的春节民俗活动。我觉得如果真的能亲身体验一下,应该就不会觉得春节平淡了。
血社火,“服化道”天机不可泄露
笔者刷到一篇介绍“血社火”的帖子,看了一堆照片后立下了一定要去陕西宝鸡看一场“血社火”的凌云壮志,希望这么精彩的民间瑰宝一定要传承下去。
是怎样的图片呢?注意:以下内容不适宜儿童和胆小者
微信公众号“贞观”
是不是有一种诡异+搞笑的奇特感受?之前根本不知道咱们传统的新春佳节文化中,竟然还有如此“后现代行为艺术”的内容。
网上有的人评论难以适应,我们都习惯了“爆竹声声辞旧岁”的祥和新年气氛,央视春晚营造的是阖家团圆、其乐融融,谁能想到在民间,我们也曾追求暴力美学。
“血社火”如今保留在陕西宝鸡一代的农村,是当地各种社火中比较独特的一支。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主要盛行于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陕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的形式有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但在陕西宝鸡一些地方,“血社火”流传几百年,被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实际上真的到当地看,恐怖的气氛可能没有看图片和视频那么强烈,作为春节活动,“血社火”的现场还是挺热闹的,特别是这些年,“血社火”吸引了不少摄影师围观,也被很多媒体报道。
“血社火”的过人之处来自化装,不过,现在为数不多的传人均表示,enabletw.com,化装的技巧属于天机不可泄露,哪怕电视台采访也没让拍。当然,这门独家技艺现在也面临失传的窘境,年轻人离开农村后,“血社火”也很难传承了。
“血社火”表演的内容主要是《水浒传》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民间故事,大意基本上是除暴安良,恶人恶报。表演的形式就是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坏人头部,核心是恐怖血腥。
为什么喜庆的春节要看这么血腥的场面?还真有人做了研究。
有一篇文章里报道,长期在陕西各地民间调查社火民俗的陕西省民协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说:“血社火往往表现砍头,挖心,掏肠,换肚等经典血腥场面,或表现古代英雄的英勇悲壮,或表现恶人坏人被惩治的种种下场,这种社火形式一般在西安等地很少见,多在周边山区塬区等自古民风彪悍地区分布,用老百姓话说,一些坏人不听道理、不服教化,就用血淋淋场景教育你,震慑你。因场景血腥神秘,所以演员以成人为主,不像西安等地社火芯子以孩子为主。”
张西昌写的《血社火民俗的文化功能解析》中认为,血社火可能与杀戮庆功、血祭仪礼、佛教思想、道教方术等因素相关,但更多应是血腥幻术的分支性发展,最直接的来源可能是血腥幻术在戏曲中转型而生的“血彩”(或曰“武彩”)。血彩是中国传统武戏的表演形式之一,用来表现角色以锐器打斗或身体惩戒等,有因伤害身体而流血的剧情内容。血社火基本放弃了戏曲表演中的叙事性特征,在展示形式上借鉴了传统社火的做法,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报应的伦理观念,形成了以祛灾纳祥、惩恶扬善、宣泄娱情为功能的民间游艺仪式。
“血社火”还有个名字叫“快活”,据说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听了这个名字,感觉“血社火”的刺激感又高了一层。
高台社火,半空审美专治恐高症
高台社火是中原另一种社火形式,刺激感主要来自“高”。
(责任编辑:宝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