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回,新年胜旧年
这个春节,是留守儿童笔下期盼爸妈回家团圆的一首诗,是丽江民宿“老掌柜”在严冬中等待“发芽”的那股韧劲儿,是武汉热干面锅气里生生不息的生活味道……
春去春又回,新年胜旧年。即将到来的卯兔新春,被寄予厚望。这是一组来自平凡生活的春节故事,或许你我都熟悉,因为故事里有你、有我、有家、有国、有春天。
回家是最暖的春意
“有个小男孩/他不愿理发/奶奶喊他/他总说等等吧,等等吧……他要等来他的理发师爸爸/亲自帮他理发。”
这首小诗的作者名叫邹若馨,一个8岁的山区孩子。
春运来临,在地处幕阜山区的江西省武宁县上汤乡石溪村,已放寒假的邹若馨每天都期待着在广东汕头一家理发店打工的爸妈能早点回家。这是她一年之中最幸福的时光。
portugalsempre.com,新年胜旧年" src="http://www.ziband.com/uploads/allimg/230125/1541255C1_0.gif" />
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是很多家庭的共同选择。在武宁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14万人,留守儿童2万多人。
从小不在父母身边,过早地与生活“短兵相接”,让这些孩子显得有些“早熟”。在家里,邹若馨会学着大人模样给1岁半的弟弟喂奶、哄睡,也会帮着爷爷奶奶洗衣服、扫地。
可不经意间,一阵风、一朵云、一个瞬间总能触动思念的心弦。在另一首诗里,她这样写道:“梦有很多种味道/有时候它是苦的/我梦见自己从高高的悬崖一直往下掉/有时候它是甜的/我梦见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如果他们真的回家/那就更甜了。”
“在我眼里,她就是比较调皮,没想到她能写出这样的诗。”邹若馨的妈妈付梅娇第一次读到孩子的诗,既惊喜又愧疚。
一个负责洗头,一个负责理发,付梅娇和丈夫每天从中午一直忙到深夜。“前年怀上了小儿子,大年三十还在店里忙洗头。一度想不干,最后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付梅娇说。
一切的付出在看到孩子的刹那都得到慰藉。今年过年,夫妻二人早早地备好了年货。元旦过后,经过高铁转汽车12个小时的奔波,一家人终得团圆,邹若馨与父母紧紧拥抱。
流动的中国里,回家是永恒的主题。据中国交通运输部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一个个中国式团圆的故事,勾勒出一幅温暖的新春图景。
那股韧劲儿“发芽”了
吃过早饭,缪立伟来到热闹的丽江古城,开始新一天的视频创作。“到了晚上人就更多了!”看到日益增多的游客,他明显有些激动,声调也上升不少。
在丽江古城经营民宿的缪立伟和团队每天录制一个玩转丽江的短视频,介绍当地美景、美食、人文风情。
春节将至,丽江游客不断增多。缪立伟开的3家民宿,共有58间客房,近半个月以来几乎天天爆满。
连日来,在各项利好政策助力下,丽江文旅业迅速复苏。作为深耕民宿行业多年的“老掌柜”,缪立伟嗅到了“春天的气息”:旅游大巴开动了,一些关着的店铺重新开业,导游、餐馆老板也开始忙活起来。
过去3年中,缪立伟曾为生计捏了把汗。“游客进不来,古城冷清了下来,更不要谈客房入住率了。”从事民宿行业10多年的缪立伟,因为担忧而常常彻夜失眠。经过冥思苦想,他开始瞄准抖音、小红书等移动平台。
“游客来不了,反而是我们打造内容的一个空档期。”缪立伟组建团队,创建宣传丽江的账号矩阵。晚上想文案,白天拍视频,很多外地人成为他的粉丝。
“为了一句文案,我们经常熬夜到很晚。”缪立伟说。他还主动办起培训班,教其他同业者创作短视频,打造有特色的账号。一些原本打算放弃文旅行业的老朋友,又被他拉了回来。
如今,随着春节临近,“线上”的粉丝变成了“线下”的客源。疫情中精心打造的短视频账号成了吸引游客的鲜活招牌。
(责任编辑:宝鸡新闻网)